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整个双槐村热闹起来,各家各户都有人自愿到池塘边做义务劳动。他们不计报酬,不讲工钱,自愿出力流汗。没过两天,连周边村落里,也有人来劳动。又过了两天,远路的人也来了,捐物的捐物,劳动的劳动,协助双槐村人建设小学校。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也是双槐区的人,区里建学校,是为双槐区的后代造福,他们不能袖手旁观,也要在学校的房屋上,墙壁上,大门上,甬路上,留下他们的足迹,留下他们的手印,流下他们的汗水。
双槐区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捐献物资,为双槐区建设一所完全小学,感动得区委区政府的干部,激情难抑。常民全年少时失去父母,一到解放军的队伍里,就投身到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了。回到双槐村担任双槐区的党高官兼区长之后,就一直住在区委区政府大院里。他看到双槐区人们的热情,感动得夜夜都好长时间难以入眠。他难以阻止乡亲们的行动,也无法阻止乡亲们的行动,更不能阻止乡亲们的行动,一有空就到池塘边转转看看,帮乡亲们搬几块砖,掂几兜泥。李良玉更是如此。他的父辈,一根扁担两只筐,把他那个贫穷的家担到了双槐村。在家破人亡走投无路的时候,被常民全领到游击队的驻地,在那里懂得了许许多多革命道理,觉悟大大地提高了。他在双槐村没有家产,所住的房子,还是老保长肖明凡盖的。他作为乡里的农民协会的主席,每每来到池塘边,往往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没有什么可往外捐献的,就把村里的闲散劳动力组织起来,到西山顶上凿石料。担任双槐乡妇女主任的何清玲也不甘落后,把村里的妇女组织起来,带领她们到山凹里割茅草。
把南院让出来,应秋珍心里非常坦然。她看看头顶的天,天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杂尘。白云悬浮在空中,像一团团被弹得洁白而柔软的棉绒。炎阳盛夏,生机勃勃,千山覆青,万物繁茂,村里村外,一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把南院让出来,崔春枝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她结婚来到常家的第一天,常家家境的殷实,家庭的和睦,让她感到欣慰而自足。看着街南街北两处宅院,心里头美滋滋的。可谁知时运不济,刚刚尝到新婚蜜月的甜美,丈夫就被抓了壮丁,一走就没有音信。她不敢往坏处想,只往好的地方盼,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丈夫早点儿回来,和村里人一道,上山下田,播种收割,过老百姓平平常常的日子。她等着丈夫回来,为常家血脉的延续,生个五男二女。
常思源参加过几次乡政府召开的会议后,他的心豁然开朗,不再固执已见。为了村里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非常爽快地同意搬家,心甘情愿把南院让出来,做为区里的小学校。他把睡的床铺搬回到北院的小东屋,把先前的不乐抛到了九霄之外。常思源敬重大哥,时时处处听大哥的话。他认为大哥有文化,事事处处想得都比别人高,比别人远,比别人周到。大哥走了,家里少了根顶梁柱,幸亏大嫂没再回城里去,常思源才不至于失去依靠。大嫂也不是那种吃里扒外不顾家的人,常思源把对大哥的敬重转移到大嫂身上。他认为大嫂和大哥一样,读过书,有文化,办事稳重。听了大嫂几番表白之后,先前的不快与烦恼不翼而飞,感到大嫂的心胸比自己宽阔,眼光比自己高远。
在应秋珍的授意下,常思源请来村里的木工泥瓦匠,花费三天时间,把坐北朝南的三间堂屋和两边的厢房修缮一新,成了一处严严紧紧的常家小院。母亲孙氏住在主房东间,应秋珍、崔春枝妯娌俩,暂时合住西间。等到学校建成之后,她搬到学校,和县里派来的教师住在一起。常思源就在东厢房的里间居住,外间垒着锅台,安着风箱,摆着碗架,仍然是五口之家的厨房。常思美搬到区卫生院给她的一间住室去了,西厢的两间屋子,就做了饲养室,喂了一头大犍牛。
一切安顿停当,叔嫂三人站在院子里,看着修葺一新的房屋庭院,心底非常坦然。共产党来了,双槐村解放了,贫苦的老百姓做了新社会的主人,都在为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建设新的山区而出谋划策,冲锋陷阵。他们一家把南院让出来,把乳泉峰上的小学校搬进家里,成为双槐区党委和政府建立的第一所完全小学校。做为双槐区小学校的一名教师,应秋珍感到前所未有的兴奋与自豪。让双槐区的孩子都来接受新社会的教育,常家一家人也算为新的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吧。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在双槐村翻身户的自发组织下,在周边村里老百姓的通力协作下,一所崭新的双槐区完全小学校,就在双槐村池塘北边建成了。
新建成的学校大门,迎着初升的太阳朝东开,虽说白茬木板还没上漆,顶篷敞开着,却显得巍峨壮观。大门口的南边,是新建成的一个大院落。最南头是一所教室,左右两个偏厢,分别是两个教室,可以容纳三个班级的一百多个学生。院落北边,将敞开着的西厢敞篷,重新垒起前檐,安上两页厚厚的门板,也成了一个教室。北堂屋和东厢房,略加改造,就成了两个教室。六所房子,完全可以容纳六个班级的学生。靠最南头的教室两边,各有两个单间。迎着大门口的西边,在南北两个教室的中间位置,又有两间单间。这六个单间,可以住六位教师。最北边的教室一侧,新修了男女厕所。院子中间,新修了跑道。跑道北边,竖起了一个高高的旗杆。
每一个教室里,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二十多张课桌。这些还没有涂油漆的课桌,像一个个挑起重担的勇士,静静地等待渴求知识的孩子。开学以后,从全区各乡来的学生,一走进教室,就坐在课桌后边,把一个个崭新的花书包放在课桌上,拿出带着油墨香味的崭新的课本和作业本,激情高昂地朗读课文,声音洪亮地高唱歌曲,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专心致志地练习作业。
每个教室前边的墙壁上,都挂着一块方方正正的黑板。黑板的表面,新上的黑色油漆还没晾干,迎着从窗棂透进来的阳光,散发出闪闪发亮的光彩。一张张油光发亮的板面,静静地等待教师们用彩色的粉笔,在上面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那最新最美的文字,每一个都是淮河水面上跳荡的浪花;那最新最美的图画,每一幅都是淮河岸边春风吹拂的麦浪。
等到开学的时候,每个教室的窗口中,都会传出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字正腔圆的读书声,激情澎湃的歌唱声,春蚕食叶的写字声。让池塘中的鱼儿也探出头来静听,让天空中的鸟儿也停在屋顶静观。
新学校建成的第二天,中共淮源县高官兼县长的韩新法,在县教育科科长张新锐和教育干事蔡温等人的陪同下,特地来参观双槐区新建起的区级完全小学校。韩书记得知这是双槐村的翻身贫苦农民,没有让政府花钱,自己捐资献物建起来的一所小学校,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获得解放的贫下中农,当家做了新社会的主人。提高了思想政治觉悟,把政府建学校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去做。有钱的出钱,有物的捐物,把双槐区从未有过的小学校,建得如此漂亮。这种无私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值得所有贫下中农学习。过去,贫下中农长期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很少有人进过学堂,出门在外,甚至连男女厕所都认不出来。因为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吃了多少哑巴亏。共产党来了,解放军来了,在水深火热的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贫下中农获得了解放,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现在,他们正在以国家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热潮中。县委县政府坚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有双槐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有双槐村以及整个双槐区的贫下中农的热情资助,双槐区的教育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双槐区的教师们,一定能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
县教育科的张科长,也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双槐区的父老乡亲,自觉自愿地捐资建校,给淮源县的教育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不久的将来,我们淮源县一定有更多的翻身得解放的劳苦大众,在解放了的土地上,积极行动起来,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起更多更漂亮的学校。学校的规模扩大了,需要更多更好的老师来教学生。县教育科决定,再给双槐区的小学校派来几位教师。协助应秋珍同志,把双槐区的小学校办得更好。争取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培养出更多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合格人才。特别值得表扬的,是应秋珍同志。她从旧社会的磨难中走出来,放弃在城里工作的优越条件,甘愿来到条件最艰苦的农村任教。这是一种什么品格?这是一种一心为党和政府分忧的品格,一种勇于承担最艰苦最繁重工作的品格,一种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双槐区革命后代的品格。回到县教育科之后,我要把应秋珍同志的这种品格向全县的教师宣扬,让全县的教师学习她的这种精神品格,让淮源县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更加新的局面。
张新锐科长的讲话,让应秋珍再一次感受到新社会的温暖,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她的关心和支持。她不想让领导表扬自己,只想低下头,静下心,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默默无闻地做一个教书育人的教师。在远离县城的偏僻的双槐区大深山里,让那些祖祖辈辈没有进过学堂的贫下中农的孩子,享受到党和政府全新的教育,享受到党和政府阳光雨露的沐浴。让他们在新社会的阳光大道上,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快乐地度过少年时期,做新民主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
短暂的暑假过得真快,在双槐村人们上山锄草,下田施肥的繁忙中,随着太阳的升升落落,星辰的隐隐现现,说过去就过去了。
这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双槐区完全小学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也是双槐区小学校从乳泉峰上搬迁到全村人自力更生建起的新学校的日子。凉爽的秋风将山坡上的核桃催熟了,千颗万颗,像圆圆的宝珠一样,悬挂在青枝绿叶之中,显得十分秀气。千株万株核桃树,连成一片,把各个山坡装点得生机盎然。花喜鹊老早就飞到大杨树上,朝着东方洒过来的阳光,迎着飒飒吹过来的秋风,“喳喳喳”地欢唱,还不住地蹦起双脚,从一个比较低的树枝跳到一个比较高的树枝上。
应秋珍要到学校上课了。天刚蒙蒙亮,崔春枝就悄悄地起来做饭。这一个暑假,大嫂应秋珍太忙了,既要修整家里的房屋院落,又要辅导来山神庙小学校里扫盲的乡里人。姐姐常思美成了区里卫生院的第一位大夫,在卫生院诊病开药,已经忙得手脚不闲。三弟常思源,也够累了,自从搬出南院,他瘸着一条腿,既要上山下田,早出晚归忙地里的活,又要搬砖和泥,找东摸西,整理家里的房屋,起早贪黑给大犍牛拌草喂料。整天马不停蹄,忙得头不是头,脚不是脚,跑得一头汗。崔春枝要让他们多歇一会儿,窗户纸刚刚透出一丝亮色,就悄悄地走进厨房。
应秋珍被惊醒了,常思美也早早从卫生院住室里回来了。她们连忙来到厨房,抱了柴又添水,择了菜再拉风箱,熬熟了稀饭烙熟了饼。等常思源醒来的时候,一家人和和睦睦地坐在一起,谈论一些解放后的家庭变化,翻身户未来的生活。
饭碗一丢,崔春枝就催促应秋珍快快到学校里去,那里有许许多多孩子等着她上课。催促常思美快快到卫生院去,那里有许许多多病人等着她看病取药。也不让婆母插手帮忙,就把锅碗刷洗得干干净净。
应秋珍来到学校,从区里其他乡抽调来的三位教师,县教育科派来的两位教师,就笑嘻嘻地迎上来,热情地和应秋珍打招呼。
常家的街南小院,向南边又扩展一大半的地方。新盖起的大门楼,正宽宽敞敞地敞开着两扇崭新的门板,迎接这位学校搬迁新址后的教师。应秋珍走进堂屋,蓦然间就看到一只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在教室里飞了一圈,就向院子外面的阳光里飞去了。应秋珍想追出去看个究竟,当她来到院子里的时候,那只蝴蝶却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应秋珍返身走进教室,向教室的四周看着。教室的东山墙上,悬挂着一块比山神庙里大得多的黑板。黑板的上方,是一张***主席的巨幅画像。***正在向她微笑,好像在赞扬她,又好像在鼓励她,她似乎听到这位伟大的共产党人向她说:“好好工作吧,为了来之不易的新社会。”应秋珍情不自禁地向微笑着的领袖点点头。粉刷一新的墙壁上,张贴着战斗英雄的图画。***在敌人的铡刀前昂首挺立,被风吹得飘起衣角的上衣,红得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她似乎在向应秋珍高喊:“努力工作吧。为了新中国,甘愿热血流干!”***在筑有敌人碉堡的桥下,用一只巨臂托着炸药包,威威武武地站在那里,确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似乎在向应秋珍呼喊:“努力工作吧。为了新中国,甘愿粉身碎骨!”应秋珍望着图画上的英雄,情不自禁地鞠了一躬。
乡里的初级小学的孩子来了,区里的高级小学的孩子也来了。走进新校址的应秋珍,接任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她给新学期刚刚入学的孩子排好座位,就开始上课。她看着村里娃一个个熟悉的小脸,似乎看到满山坡盛开的桃花,被春风吹拂得红润润的。孩子们稚嫩天真的眼睛里,似乎都有一只帆船,正张满了春风,迎着灿烂的阳光,在大海的波浪中前进。忽然之间,她想起了常思根,想起了新婚之夜的约定:要是生个男孩儿,就起名叫建国,要是生个女孩儿,就起名叫建华。可是,丈夫那颗爱的种子,还没有在应秋珍爱情的土壤里孕育成胚,丈夫就走了,一去就再也没有音信。眼前的孩子们,都张大渴求知识的眼睛望着她。常奇林、肖云贵、庞松奎、何常甫,好像就是一个个常建国在她眼前晃动。常方纯、常思银、肖荷香、庞春菊、何红霞,好像就是一个个常建华在她面前微笑。此时此刻的应秋珍,真想跑到院子里,跑到清爽爽的秋风中,跑到望夫崖的顶端,朝着远方的山水,高喊一声:“思根,我的丈夫,快回来吧!共产党来了,双槐村解放了,咱的家乡解放了,天下太平了。新婚之夜的约定,该让它成为现实了!”
一对紫燕从外边飞进来,“啾啾”地叫着,在教室里绕着房梁飞了一圈,又飞到院子里去了。燕子的叫声,把应秋珍从遐想中拉回到现实。她定定神,看着孩子们,脸上流露出一丝很不自然的微笑。面前坐着的,仍然是刚刚入学的带着童稚之气的村里娃。
应秋珍急忙把识字课本从随身携带的蓝布包里取出来,抽出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非常工整地写下了两行大字。
“孩子们,我们正式来区政府办的小学校上课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伟大的领袖***,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全国的穷苦老百姓,才迎来翻身得解放的新社会。有了共产党,有了***,有了人民政府,贫穷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走进学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感谢共产党,感谢***,感谢人民政府。我们要发全新的课本,学习全新的课程。现在,请大家跟着我,一齐读黑板上的两行字。”
应秋珍说完,手执一根用荆条制成的教鞭,指着黑板上的两行字,大声念起来:“共产党万岁!***万岁!”
二十多个村里娃,端端正正地坐在课桌后边,睁大一双双水灵灵天真的眼睛,看着面前的应老师。他们的应老师,年轻漂亮,衣着一新,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微微笑着的眼睛里,有一种孩童们暂时读不懂又渴望读懂的内涵。他们扯起嗓子,大声跟着应秋珍喊起来。“共产党万岁!***万岁!”
孩子们齐声呼喊的声音,在教室里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洪流,冲出大门,传到大街上,传到洼地里,传到高山上,传到白云间,传到了令玉皇大帝都能听得见的凌霄宝殿。震荡得挂满丰硕果实的树木迎着秋风舞蹈,翻着浪花的淮河水向着阳光歌唱。
新社会,新生活,新学校,新课程。应秋珍和孩子们在一起,重新唤起她清纯而天真的童心。她教孩子们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领袖***,热爱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她教唱革命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不久,这两首歌曲就由孩子们口中,传到了村里青年人口中,又传到了中老年人口中。整个双槐村的角角落落,都飘荡着革命歌曲那充满激情的旋律。
秋风送爽的收获季节,双槐村沸腾了。所有从苦难的旧社会走出来的翻身农民,都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大丰收。
太阳从东方的大山间升起的时候,整个校园里,就传出《东方红》那悠扬的歌声。
晚霞在西边天宇间燃烧的时候,整个双槐村,到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那明快的旋律。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