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三章
金秋,万物成熟,是收获希望的季节。双槐村翻身得解放的人们,在获得第一个麦季大丰收之后,又迎来一个喜获人心的秋季大丰收。
玉米成熟了,像母亲怀里抱着的胖胖的婴儿,紫红色的缨子像头顶上迎风飘动的嫩发。它们在召唤人们,快来收获又粗又大的棒子吧。大豆成熟了,弯弯的豆荚鼓鼓胀胀,将爆出黄金一般的豆粒。它们在召唤人们,快来收获又肥又圆的籽粒吧。棉花成熟了,棉桃里露出的雪白棉絮,像天上飘动的云团。它们在召唤人们,快来收获又纯又白的棉絮吧。红薯成熟了,青青的薯秧遮掩下的地表,呈现出一道道裂缝,硕大的薯块就显露在裂开的缝隙里。它们在召唤人们,快来收获又脆又甜的薯块吧。水稻成熟了,一块块映着日光的金海里,涌现出一串串珍珠。它们在召唤人们,快来收获又饱又满的稻穗吧。
金秋到来的时候,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国度。伟大领袖***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打倒了帝国主义,打倒了封建主义,打倒了官僚主义,迎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特大的喜讯传到双槐村,全村翻身得解放的老百姓沸腾了。多少年的凄风酷雨,就此停止。多少年笼罩在空中,也笼罩在人们心头的乌云,从此消散。太阳一大早就笑嘻嘻地爬上骆驼岭,把温暖的光芒洒向人间。淡蓝色的天空中,飘荡的不再是阴沉沉的乌云,而是沐浴着阳光的白云。天空中洒下的,不再是霏霏的淫雨,而是灿烂和煦的阳光。世世代代在黑暗的社会中苦苦煎熬的穷苦人,得到了翻身,得到了解放。他们从苦难的日子里走出来,个个脸上绽开笑容,敞开胸怀迎接蓝天白云间洒下的阳光。他们从饥饿的死亡线上获得新生,有了自己的土地,有了自己的房屋,灶膛里有了红红的火焰,铁锅里有了热气腾腾的饭菜。他们当家做了主人,敢在大庭广众面前,直起腰杆说硬气话了。
一大早,庞书方就领着肖进荣、常富德、肖永森,在十字街口的大槐树下搭起舞台。舞台上,布置得花团锦簇。***主席的巨幅画像,在舞台布幕的正中位置,对双槐村大街上奔涌而来的人们,微微地笑着。舞台两边,各挂着一幅用红绸缎做成的竖幅,左边的写着“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右边的写着“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舞台上边的横幅上,写着“热烈庆祝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大街两旁的树木上,墙壁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标语。“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战无不胜的***思想万岁!”“剿匪反霸,彻底消灭反动派!”“众志成城,开创社会主义新纪元!”……
舞台上,常富德挥起带着红绸缎的鼓槌,将鼓架上那面大鼓擂得山响。咚咚的鼓声,震动得大槐树上的槐荚颤巍巍地抖动。三个年青人,围在常富德周围,手拿铙钹,随着鼓点的节奏猛力拍击。锵锵咣咣的铙钹声,招引得远山上的青松翠竹,也随着节拍迎风起舞。舞台对面的井台上,那架饱经沧桑的古老辘轳,弯着腰静听欢快有力的音响,记录下双槐村改天换地的新的一页。
各家各户的门打开了,老伯伯驮着孙子,老妈妈扯着孙女,年轻的妇女穿上只有走亲戚才穿的新衣服,力壮的男人暂停繁忙的农活儿。他们呼朋引伴、结伙成群向十字街口涌来。大槐树下,舞台前边,古井一侧,不多一会儿就聚集了好多人。一个个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边用好奇的目光向舞台上看,一边兴致勃勃地和身边的人们说笑。
应秋珍匆匆忙忙吃过早饭,就来到池塘北边的小学校,组织学生再度练习学会的歌曲。《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百多个学生,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像整装待发的童子军,亮开嗓门,将应秋珍教的歌曲唱了一遍又一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作为上级下达的新任务,应秋珍赶早赶晚,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教学生唱会了。
为了让学生在共和国成立的喜庆中唱好革命歌曲,应秋珍像乐队总指挥一样,指导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唱。直到所有的学生都唱得滚瓜烂熟,才重新整好队伍,由各班的教师领队,向大槐树下的会场进发。
村里的人们,看到学生来了,就主动让开舞台前的位置,退到后边去了。
歌声一遍遍,从小学生肺腑间涌出来,从小学生口腔中呼出来,飘荡在会场上空。秋天的风变得极为凉爽,从遥远的地方吹过来,将唱出的旋律,卷升到很远很远的山顶,飘向极高极高的云间。白云也像喝醉酒似的,把秋风送给它的歌声,传送到碧霄宫中,让玉皇大帝也能听醉。
双槐区管辖下的十六个乡的小学生,排着整整齐齐的队伍来了,和区完全小学校的学生站在一起,加入到歌唱的队伍里。各乡的贫苦大众也来了,和双槐乡的贫苦大众站在一起,欣喜地看着舞台上***主席的巨幅画像,看着舞台两边飘扬的彩旗,一个个精神焕发,脸庞像初升的太阳一样红。
大会开始了,鼓乐齐奏,鞭炮齐鸣。舞台下的人们,像一棵棵向阳的葵花那样,每一张脸都对着舞台,每一双眼睛都望着舞台,每一颗心都向着舞台。舞台上的***主席的画像,微微笑着注视舞台前的人们。鼓乐声激起了劳苦大众渴求过新生活的激情,鞭炮声激活了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的勇气和力量。
中共双槐区高官兼区长的常民全,英姿飒爽地出现在舞台上。紧跟着常民全的,是区里的其他干部。紧随着区干部登上舞台的,是双槐乡的支部书记兼乡长的庞书方,农民协会主席李良玉,妇联会主席何清玲,和其他各乡的支部书记与乡长,以及各乡选派来的贫农代表。他们一个个穿着崭新的服装,显得精神焕发,庄重而严肃地在舞台上站着,看舞台前一张张欢欢喜喜的笑脸,听大街上噼噼啪啪炸响的鞭炮声,将抑制不住的心花,绽放在脸上。
常民全神情庄重地走到舞台前端,向舞台前的人们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清清嗓子,用粗犷而洪亮的声音开始讲话。
“各位父老乡亲,婶子大娘们,大叔大伯们,我们伟大的领袖***,领导英勇善战的工农子弟兵,经过几十年坚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夺取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前途无量的工农武装政权。在这举国欢庆的大喜日子里,我们贫下中农,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热烈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
常民全的声音很高,很洪亮。从他胸腔里跳出来的每一个音符,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好像一股股暖流涌来,温暖着人们久处寒冷中的心胸;像倾泻而下的一滴滴春雨,滋润着人们久处干涸中的心田。
“各位父老乡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们的解放战争,取得了实质性的伟大胜利,标志着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标志着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了人民大众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领导核心。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沿着社会主义的阳光大道,将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我们祖国的首都,就在bj。我们祖国的国徽,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我们的国旗,就是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伟大英明的领袖和导师,就是***主席。从此以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要全心全意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诚心诚意地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伟大领袖***的英明正确的领导下,全国各族劳动人民,将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现在,就请我们双槐区的革命后代,升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八个年龄较大的学生,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临时竖起的旗杆上冉冉升起。应秋珍向威威武武地站在舞台上的常民全看了一眼,急忙站到学生队列前边,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领唱。学生们一个个张大水灵灵的眼睛,看着温柔可亲的应老师,按照她双臂挥动的节拍,尽情地唱起来。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学生们用稚嫩的小手,升起了新中国的国旗。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映照着蓝天,映照着大地,映照着舞台前边的人们。将聚集在舞台前心情激动的人们的脸庞,映照得如同黎明时东方天空中呈现的一片霞光。这红红的霞光,把双槐村的土地和房屋,以及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映照得一片火红。舞台前边的人们,把目光聚集在这面鲜艳的旗帜上。这面飘扬着的新中国的国旗上面,有一颗最大的五角星。围着这颗大五星的,是四颗小五星。双槐区的人们,看着那面五星红旗,心中自然而然产生出一种遐想。那颗大五星。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大五星旁边聚拢着的四颗小五星,就是全国的劳苦大众。全国的劳苦大众,只有一心向着共产党,一心跟着共产党,才会有好日子过,才会走上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祖国的将来,一定会被这面鲜艳的红旗,映照得大江南北一片红。
学生们用稚嫩的童声,唱响新中国的国歌。那稚嫩的童声里,透出的是国歌铿锵有力的旋律。国歌的旋律中体现出的,是无数革命者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激情,是无数烈士面对敌人屠刀时昂然不屈的斗志,是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继续革命的精神,是无数劳苦大众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歌声传到空中,传到村外,传到青松挺立的山巅,传到杨柳迤逦的溪畔,传到每个双槐区人们的心里,汇成了一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力量。
舞台前边的人们,听着雄壮有力的歌声,内心产生出无限的感慨。多少年来,大深山里的劳苦大众,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熬过了一年又一年。多少个家庭被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像常群收那样的遭遇,像李良玉这样的家庭,如果没有共产党,不知道还会出现多少。共产党来了,全中国的穷苦百姓,才从受压迫受剥削的苦难日子里解放出来,翻身做了新社会的主人。他们感谢共产党,感谢***,感谢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了,劳苦大众才有了说话的权力,才打倒了土豪,分得了田地,过上了幸福的当家做主人的新生活。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温暖的春潮。
忙时觉天短,闲时觉日长。秋日的这一天,就在欢度共和国成立的喜庆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大半天。
常家一家人,刚刚吃过午饭,曾经出现过的那只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又出现了。它绕着屋子,飞了一圈又一圈,大有不忍离去的意思。
常思源要起身去赶那只蝴蝶,应秋珍连忙劝阻说:“三弟,你不要打。这是恁大哥回来了。他不断给我托梦,说变成了一只蝴蝶,回来了。他想家啊。双槐村是生他养他的地方,双槐村是他的根,他舍不了咱双槐村。”
听了应秋珍的话,常思源停住了,看看那只蝴蝶,又看看应秋珍,感到有些不可思议。说:“大嫂,你说的是真的吗?真的是我大哥回来了,变成一只蝴蝶回来了?”
应秋珍看着常思源,红着脸点了点头。
常思美也感到惊奇,为什么这样大、这样洁白的蝴蝶,常常会在家里出现。那只蝴蝶飞到哪里,她的目光就跟到哪里。
崔巧玲站起来说:“大嫂,如果真的是俺大哥回来了,咱就跟着它,看看它飞到哪里,就知道他在哪里了。”
应秋珍无言地点点头,悄无声息地跟着那只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走出屋子,来到院里。
常思美和崔春枝紧紧跟着应秋珍,急匆匆地来到院里。
那只蝴蝶飞出大门,飞到街上去了。应秋珍在前,常思美和崔春枝紧跟,也走出大门,来到街上。那只蝴蝶飞到十字街口,绕着那两课相拥想抱的大槐树转了一圈,直接向北飞去了。应秋珍、常思美和崔春枝,也跟着那只蝴蝶,向北走去。
那只蝴蝶顺着老龙窝西边的大道,来到凤凰岭的北坡,绕身飞上山去了。应秋珍、常思美和崔春枝,也跟着那只蝴蝶,沿着通往凤凰岭的小路,一步一步向望夫崖攀去。
应秋珍、常思美和崔春枝来到望夫崖,那只硕大的洁白如玉的蝴蝶就不见了。她们正要寻找的时候,却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李良玉站在刘玉婷的坟前,向刘玉婷的坟墓连连鞠躬。
常思美看了应秋珍和崔春枝一眼,说:“良玉的爱人真是个苦命人,年纪轻轻,就把丈夫和孩子撇下了。她要是能活到现在,该多好啊。也能享享新社会的福了。”
崔巧玲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地说:“人哪,真是世界上最不可理喻的冤家,该活下来的,偏偏早早死了,该死的,阎王爷偏偏没让他去。”
崔巧玲的话音刚落,就听到李良玉在刘玉婷坟前喃喃自语。“兰她娘,你真是个苦命人。从遥远的黄河边逃到这儿来,没有享过一天福,却跟着我受了二年罪。现在,共产党来了,欺负你的恶霸肖进喜被人民政府腰斩了。是共产党、解放军为咱穷苦人报了冤仇。你要是还活着,该有多好啊!你也会看到腰斩肖进喜的场面,你也会享受到今天的幸福,你也会加入共产党。用你勤劳的双手,给双槐村里人,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可惜你走得那么早,没有赶上好时光。咱的秀兰,已经会跑着喊‘爹’了。可是,她多少次喊‘妈妈’,都没人答应她。等她长大了,向我要妈妈,叫我咋给她说啊。”
李良玉说着说着,话音变成了哭声。他屈身跪在刘玉婷坟前,伸出双手,抹抹脸上的泪水,撮起坟边的土,一把一把往刘玉婷坟头上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