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四十二章
常家一家人让出家里的南院,作为双槐区所建的六年制完全小学校的消息不胫而走,没过一天,双槐村的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知道了。长期封闭在政治黑暗、经济落后的大深山里的双槐村人,被轰动了。
男人扛着犁,牵着牛,到山坡上犁旱田,见人就竖起大拇指,不住嘴地啧啧称赞。“还是人家常运乾家里的人有远见,怪不得几十年来,那么殷实的家庭,无论遭到怎样的祸事,都不会败落。共产党来了,不但没有把他们划成地主,只定了个富裕中农,连富农都不是。肖家的宅院没收了,常家的两处宅院,仍然是他常家的。他们让出房子,是为了向贫下中农这边靠啊。过去是富了吃香,现在是穷了得脸。”
女人?着篮子,扯着儿孙,到菜地里薅菜,常常聚在一起,不住嘴地夸耀。“人家常运乾生前就有眼光,把儿子送到洋学堂里喝墨水,读的是圣人传下来的书,学的是圣人书里的学问。要不然,他常家不管啥时候,都能保住家里的财产不丢?共产党来了,应秋珍眼看着保不住宅院了,就主动让出来。这说明人家读书人看得远。说不定将来有一天,咱村的那所学校就是她家的。骑驴看账本,走着瞧吧。过去他常家是咱村里的殷实富户,将来,他常家还是咱村里的光荣人家。”
不管村里人怎样看待这件事,怎样议论这件事,应秋珍主动让出房子给区里当学校的举动,确实轰动了整个双槐村,感动了双槐村有正义感的人。不到一天时间,就有人站出来为区里的小学校捐赠财物了。
第一个站出来捐物的是村东头的常群才。
那一天下午,常群才来到骆驼岭南边的菜地里,把长在地边上的那棵老柿树用胳膊抱了抱,又抬头看看树梢,满脸的皱纹舒展开了。这棵老柿树,不知道是哪一代先人栽种的,也不知道在骆驼岭的山坡上,生长了多少个年年月月,经过了多少场风风雨雨,粗壮的树干,三个人手拉手也抱不住。碧绿的树叶,稠稠密密长满枝条,像一个巨大无比的伞盖,遮天蔽日地铺展在空中。一颗颗圆圆的柿子,挂在树枝上,像一颗颗翠绿的玛瑙。
常群才非常兴奋地告诉妻子,他想把骆驼岭南边的那棵老柿树捐给村里,为来村里上学的孩子做一些课桌。不能让外乡的学生来了,还坐砖石垒起的课桌前。那样的话,学生坐着也不舒服,也不是堂堂一个区办小学校应有的课桌,传到县里去,也丢咱双槐区的人。再说了,大侄子从游击队一回来,就当上双槐区的党高官兼区长了。常民全能当上区里的书记兼区长,也是他常家家族的荣耀。无论如何,作为区高官和区长的叔叔,也得给常民全长长脸。妻子吕氏睁大双眼把常群才看了好一阵,才说:“只要你考虑好的事,我不阻拦。如今解放了,共产党让咱穷苦人过上好日子,咱这些翻身户,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常家的儿媳妇能把一处宅院让出来,咱为区里的孩子让出一棵树,有啥舍不得。按理说,共产党***让咱穷苦人当家做主,咱就是新社会的主人。民全当了区里的官,学校又是上级让他办的,为了民全,咱捐出一棵树,也是给咱区里的孩子坐的,也是应该的。”
常群才诧异地看着妻子,忽然感觉到,毕竟是新社会了,老百姓的觉悟都提高得非常快。常群才为他的妻子能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而感到高兴,感到自豪。他没有过多地夸奖妻子,就往烟袋锅里装了满满一袋烟丝,一边抽,一边走,直接来到区委区政府的大院里,见到常民全,就把他拉到院子里的梧桐树下,心情非常激动地说:“民全啊,如今解放了,共产党让咱穷苦人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你又当了咱区里的干部。我是你叔叔,一个老贫农。咱吃水不忘挖井人,得知道感恩。区里办学校,不能没有课桌。我已经和恁婶子商量好了,把骆驼岭南边的那棵老柿树捐给学校。那棵树不知道长了多少年,三个人都搂不过来,能做百十张桌子。我拿不出啥东西支持政府,感共产党的恩,就拿这棵树表表我的心吧。”
常民全看看常群才,心头的喜悦非常自然地表露在脸上。共产党打倒了反动的统治阶级,让双槐村的老百姓翻身得到解放,过上了好日子。朴实得掉渣的大山里的老百姓,把共产党给予他们的幸福,点点滴滴都记在心里。他们要用赤诚的心,把共产党赋予他们的新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无私地捐献家里仅有的一些财产。
常民全抬头看着西边天空燃烧起来的晚霞,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叔,你和俺爹一母同胞,真不愧是咱双槐村里的老贫农,时刻不忘共产党给咱老百姓的恩。能积极地捐献出一棵树,给区里的小学校做课桌,我还没有想到,你就率先提出来了。真的让我很感动。但是,动员村里人捐献自家的财物,区里眼时还没有考虑。这样强行摊派,不符合党的政策。这些事你先不要急着做。离秋季开学还有个把月,区里的干部再研究研究,征求征求乡里的意见,能不给老百姓增加负担,就坚决不让老百姓捐献任何一件物品。”
常群才急了,连忙接上说:“民全啊,这可不是区里摊派的,这是我作为一个翻身老贫农,自觉自愿献出来的。过去,咱老百姓没吃的,没穿的,镇里当官的,还隔三差五向老百姓增捐加税,逼得老百姓没法生活。现在,是共产党让咱穷苦的老百姓翻身得了解放,过上了好日子。咱过去是奴隶,现在是主人,不愁吃,不愁穿,能不为咱新社会多做些事情吗!你不是常说,共产党来了,***为咱穷苦人打下天下,咱穷苦人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别说一棵树了,就是上刀山,下火海,只要是为咱老百姓的江山做的事,咱老百姓都愿意做。”
“你别说了,叔。我虽说是区里的书记兼区长,也不能不按党的政策办事,没有原则地随口答应你。今天晚上,我要召集区里的干部,专门开个会,讨论如何办学的事。你不要急,区里让不让你捐献那棵老柿树,会议结束后,我都会给你个答复。”
“好吧。就这样说定了。要知道,恁爹恁妈,为了掩护全村的老百姓免遭日本人的杀戮,献出了生命的啊。现在解放了,咱还有啥不能捐献的。村里人都希望把区里办的小学校建得漂漂亮亮的,为区里争光,也让咱双槐村人在全区光彩光彩。多少年了,咱双槐村人事事都做得非常漂亮,这次办学,说啥也不能把学校建得窝窝囊囊的,丢咱双槐区里人,也丢你的人。”
灿烂的晚霞将空中的白云燃成烈火一般颜色的时候,常民全到区委区政府食堂匆匆吃过晚饭,就召集区委区政府的干部开会,研究区里办小学校的事。
在天空中晚霞的映照下,前来开会的干部,一个个脸上都映着红光。心里盘算着办学的规模,建校的时间,筹备的方案。
这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区政府成立后所办的一件大事。区里要建的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四个年级,高级小学两个年级。初级小学的学生,只有双槐乡的四个自然村的学生。高级小学的学生,则是全双槐区十六个乡六十八个自然村的学生。学生多了,不同的年级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教室里,要分年级在不同的教室里上课。外乡的小学生,路远的还要在校吃住。就是接受应秋珍提出的要求,常家的那座南院,只能改建成三个教室。另外还要建起三个教室,才能把学生按年级分开教学。学生多了,应秋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教不过来。县教育科决定,根据学生的多少,还要派来相应人数的教师。新教师来了,需要有住的地方,备课的地方。就是寝办合一,还需要盖几个单间。
会议开到这里,学校建筑的规模已经定下来。下一步就是研究建校的经费问题。会场上沉寂一会儿后,就有人提出向县委申请拨款。共产党办学,就应当由党和政府拨款。如果党和政府经济上眼时有困难,可以适当动员群众集资。对于这样一个方案,有的人表示不可行。淮源县刚解放不久,国民党反动派给共产党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要想恢复元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区里办学,县政府会有一定的拨款。但要建一所规模大一点儿的学校,上级的拨款还远远不够。双槐区的老百姓,从来就没有把困难上交,伸手向上级政府要钱的习惯。有人提出让区里的老百姓集资。区里的小学校建成了,得利的是全区老百姓的后生小子。作为双槐区的翻身户,应当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有物的出物,有力的出力,为翻身农民的子孙后代,建一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学校。这个建议,立即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解放前,反动的官僚地主阶级盘剥穷苦人,今天派款,明天征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搜刮得老百姓家无隔夜粮,长年累月靠糠菜度日。现在是新社会,不能像过去的反动阶级那样,向老百姓摊派。
像火一样燃烧着的晚霞中,渐渐露出许许多多亮晶晶的星星。它们一颗颗悬缀在天幕上,大睁着眼睛,非常关心地看着区里的干部为将要开办的小学校决策。
这时候,区委区政府的大门口,响起一阵噗噗踏踏的脚步声和闹嚷嚷的说话声。随着这阵噗噗踏踏的脚步声和闹嚷嚷的说话声,拥进来很多双槐村的父老乡亲。
一时间,正在开会的区干部都惊觉起来,马上停止开会。他们刚刚走出屋门,一个个都愣住了,许许多多的村里人已经走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门口了。为首的仍然是常民全的叔叔常群才。后边闹嚷嚷跟着的,是木匠常联营,篾匠常聚山,泥水匠庞春明,铁匠肖钢成,还有双槐乡支部书记兼乡长的庞书方,双槐乡农会主席李良玉以及乡里的其他干部。
原来,常群才将献出老柿树的心愿向常民全说过之后,感觉到区里万一不同意,作为村里的一个翻身户,区高官兼区长常民全的叔父,为区里建学校的事出不了力,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憾事。就趁村里人吃晚饭的时候,约合木匠常联营,篾匠常聚山,泥水匠常春明,铁匠肖钢成,一同到乡支部乡政府找到庞书方,将他们的心愿向乡支部书记兼乡长的庞书方说了,要他出面,带领他们去区委区政府向常民全请缨。就在区委区政府的干部开会开到中途的时候,他们就协同庞书方来到区委区政府的大院里。
“书方支书,恁这是……”
庞书方向前一步说:“常书记,今天晚上这事,可不是我领他们来的,也不是我带头来的。是村里的老少爷儿们领我来的。他们说有事要向你汇报。”庞书方说着,指指站在身边的村里人。
常群才向前走了一步,说:“民全哪,天快黑的时候,我给你说的事,都是俺这些翻身户想要做的。你没有答应我。我看你是有顾虑,怕给俺这些刚刚翻身的庄户人家添麻烦,压担子。现在好了,我把乡亲们约来了,也把乡长请来了。俺代表的可是整个双槐村的翻身户,请求区委区政府,让俺这些翻身得解放的老百姓,为区里建学校的事出点力吧。”
篾匠常聚山也上前一步,诚心诚意地说:“民全哪,恁叔叔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大家伙儿也商量好了,把区里的完全小学校建到咱村,是上级对咱双槐村爷儿们的信任。咱不向上边伸手要钱要物。双槐村人,向来说做啥事儿,一定齐心协力,把事情做好。你在群众大会上也说过,咱村刚刚解放,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需要做的事情也太多。手头紧张咱不怕,咱自力更生,学校需要啥咱就想办法兑啥,一定把区里办学的事办好,不能给区政府的干部添麻烦。”
“屋里坐,都屋里坐。俺几个正在研究这个事儿呢。大家既然来了,就到屋里坐,咱大家一同商量。看看怎样才能把区里的小学校建起来,不但不向县里伸手,还要建得漂漂亮亮的,让村里人满意,也让上级政府满意。”那个叫钱海潮的区委副书记来到乡亲们面前,兴高采烈地让他们到区委区政府办公室里坐。
这时候,李良玉上前一步说:“钱书记,区里的干部正在研究这个事,不管研究得怎样,我代表各位乡邻,向党和政府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是共产党救了咱这些穷苦人。现在,共产党为咱双槐区老百姓建一所小学校,为着啥啊?还不是为了咱老百姓的娃娃,将来懂知识,有文化,不当睁眼瞎。俺这些翻身户已经商量好了,建学校的钱,不让政府出,各家各户都拿得出一根椽子一根檩条。就是把分给俺的东西捐出去,俺也心甘情愿。垒墙根脚的石头,俺组织起来,去山上凿,砌墙板的土坯,俺自己脱。你看看,咱村里这些人,木匠能做房梁窗子,泥水匠能砌墙板,铁匠能打钎子。瓦房眼时盖不了,咱就带领妇女娃娃上山割茅草,先盖几所草房。过个三年五载,咱积攒的有钱了,要换瓦房还不容易!区里的干部也忙,这些事就不让恁操心了,乡里的干部,和咱全村的贫下中农,一定做得让区里满意。”
常民全说:“乡亲们,大家刚刚获得解放,日子过得也不宽裕。区里干部真不想麻烦大家,不想让大家捐献任何财物。建校的事,区里县里,都会想办法的。”
木匠常联营站出来说:“民全啊。你这话说得就有点外气了。俺这些翻身户,早就知道,共产党和贫下中农是一条心,是俺贫下中农的主心骨,是俺贫下中农的领路人。既然共产党和翻身户是一家人,你就不要说那些外气话了。咱双槐村的老百姓,向来都不是小气鬼,往往说话算数。看着区里有困难,俺都不能做甩手客官。恁这些当干部的,整天为老百姓跑上跑下地操劳,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件事就不让恁操心了,只等着学生来上学吧。”
常聚山更加慷慨了。“民全啊,就是恁群才叔不找我,我也会找他,说说咱自力更生建学校的事。咱过去是地主的佃户,没吃没喝,打的粮食都交了租子。现在,咱是社会的主人,囤里有了粮食,不愁吃,不愁喝。建咱自己的学校,你只要说一声就行,剩下的事就让俺去做。你只管向县里要老师就行,别让学校建成了,全区的学生都来了,眼睁睁地看着没有老师。”
庞书方看看身边的村里人,再看看常民全,说:“常书记,你也看到了,村里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有了,咱这些当干部的,可不能一桶凉水,把大家的热情泼下去啊。”
常民全看着面前的人们,眼睛突然间亮了许多。解放了,要把双槐区建设得更加美好,不用发动,老百姓的热情就自发地高涨起来了。村里群众的心和干部的心是合在一起的。有了这样的村里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他看着面前的村里人,对建设好双槐区,产生了勇气,产生了力量,也产生了自信。只要按照共产党指引的方向走,沿着共产党的路线走,依靠村里群众的热情和力量,一定会把双槐区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美好。可是,常民全还是皱起眉头,没有答应他们的请求。他知道,刚刚翻身得解放的村里人,家境都不富裕。
不管区里的干部同意不同意,双槐村的群众相互串联起来,自觉组织起来,在划定的池塘北边,在常运乾家南院的前边,自愿捐出的木料,足够建成一所漂漂亮亮的小学校了。
常聚山将家里准备翻修住房的一根檩条捐出来了。庞春明将场院边上的一棵大杨树捐出来了。肖钢成把打铁的火炉垒在池塘边,让侄子肖永森打下手,为开凿山石的人们锻造钎子。常富贵亲自将锅灶垒到池塘边,让徒弟帮助师母,将几年来赚到的几口袋小麦磨成面粉,扛到池塘边,为前来建校的热情洋溢的人们做饭。用常富贵自己的话说,村里人都热火朝天地为办学的事忙得马不停蹄,我也是双槐村里人,咋说都不能袖手旁观,看着不管不问,丢咱双槐村的人。常富德也把母亲攒了好长时间的鸡蛋拿出来,放在堂哥常富贵的炉灶边,让堂哥尽着法儿给干活的人改善生活。
共产党来了,贫苦的双槐村人得到解放,翻身做了社会的主人。他们真正把解放后党和政府所做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了。建设双槐家园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他们热血沸腾,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新民主主义的热潮之中。
为了建好双槐区的完全小学,整个双槐村的人都发动起来了。有木料的捐木料,没有木料的人家,自动拿出粮食米面,以供前来劳动的人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