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爹,快点,叛军就要打到浔阳了,村里人都走了。”阿舒跑回家对爹说。
“好,收拾收拾咱也走。去叫叫你娘。”陶渊明到牛棚牵牛套车。
阿舒去叫他娘和媳妇,四个兄弟也赶忙过来了。
逃难的准备早已做好,该带的东西早已装在车上了;带不走的也已经藏好,连吃的干粮也准备充足了,好像就等着这一天似的。所以一听到消息很快就收拾妥当,赶着牛车上路了。山路上,逃难的人群已经是络绎不绝。逃到深山后,过着露宿荒野与野兽为伍的生活。干粮吃光了,就只好靠野菜充饥。陶渊明的妻子,流着眼泪叨叨念念挂牵着家。陶渊明虽然嘴里劝妻子;但是,他也挂念着南野的豆苗和西畴的水田,只是嘴里不说罢了。
卢循的义军与刘裕的部将何无忌、刘毅在江州开战,江州刺史何无忌战死。义军占据江州。四月刘裕匆匆回师建康,五月义军又在桑州大败官军,七月义军攻建康未果退守浔阳,后义军为刘裕所败离开江州回岭南。
战乱是百姓有家归不得,有田种不得。陶渊明在西畴种的早稻成熟了却不能收获。待战事平息,已经是九月了,这才带着家人去西畴收早稻。这一年算是歉收了。
年逢歉岁,人心发慌。农家主妇要为一家填饱肚子操心,自然就最上心粮仓是不是充盈。一核算粮食不够吃的,心里就发慌着急;女人天生又沉不住气,一沉不住气嘴里就唠叨个没完,家家如此。
男人被唠叨烦了,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家,几个老爷们儿凑在一起,诉诉苦,出出怨气。陶渊明是街坊邻居的主心骨,有什么心里话,烦心事自然会想到他。
这一天好几个爷们儿聚在一起,话题自然是今年的收成及明天如何度春荒。先是诅咒战争,再就是诉说耕种的辛苦,到最后就是抱命运,抱怨上天。
自然大家就会说到陶渊明,众人以为他不应该有福不享来受罪。其实陶渊明的家人也是这样以为的,很难有人真正地理解他。
“人之常情,吃饭穿衣是人的根本;谁能不为吃饭穿衣操心呢?只有从春天开始精心打算,到年终才有好收成。早晨早起晚上晚归,住在山中饱受霜露,山里寒气凝重,季节未到天气已经寒冷了。庄稼人怎么能不苦呢?可是又怎么能推脱这种艰难呢?”
“先生,您本是可以推掉这种艰苦的啊!”
“身子确实是疲劳,可是我不用担心祸患。劳累了一天,回家后洗洗尘土,身子就轻松了。在房檐下歇歇,没有多酒,少喝一点,酒不醉,人自醉。晕晕乎乎地,岂不快活?想想在古代的隐耕之士长沮、桀溺他们跟我不是一样吗?能够这样下去也就知足了,没有遗憾!”
不知道众人是否真的理解了陶渊明的心理,那样子好像大家一下都醒悟过来,变得超尘脱俗了。
“是啊,圣人都隐居乡野耕种自食,何况我们这些草木之人呢!”
每每与陶渊明饮酒聊天,这些种田的邻居们都感到很开心;因为从中受到教育与启发。
经历过火灾,更主要是因为战乱;陶渊明决定搬家到南村。南村是跟柴桑不远的一个大村落,以前陶渊明就看好这个村子,想来定居。只是为了上京那份微薄的家产,才住进园田居。现在园田居不能住了,只好移居南村,也算了却了一个心愿。当年看好南村并不是因为占卜到南村有吉祥的住宅;陶渊明不信占卜与住宅风水,对住宅条件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能遮风挡雨,安下一张床就可以了。陶渊明看好的是南村有很多淡泊宁静志趣高雅之士。
南村的邻居文化修养要比上京里的邻居高,所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陶渊明的到来给这些喜欢谈诗论文的村民带来新鲜活力。村民对这位闻名遐迩的田园诗人崇拜有加。因此,他们就经常来陶渊明家推杯换盏,高谈阔论。有了好文章邻居们便聚在一起共同赏析,其乐无穷。有人要去春游,或者是秋日登高赋诗都会结伴而行。谁家酿了新酒,就到陶渊明家门前喊一声,陶渊明一边应着一边跟着去了。陶渊明酿了酒自然也少不了东邻西舍,有酒邻居同饮才有兴致。农闲时,自己在家里呆不住,有时是夜晚了,也会起床披上衣服去敲开邻居的的门。二个人或者三个人,共守一盏昏灯,山南海北,古往今来,春播秋收,前世今生,无所不谈,熬尽这盏昏灯仍然谈笑不厌。
除了南村的邻居外,居住柴桑的庞参军,丁柴桑,郭主簿等老朋友也经常来拜访,饮酒谈诗,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就这样陶渊明在南村度过了二、三年悠闲自在的时光。
晋时有位名僧慧远,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率弟子几十人欲往罗浮山,他们来到浔阳时见庐山峰清谷幽,足以养性息心,实在是修行圣地;于是就在庐山住下。
慧远有位同门故友慧永此时居住在庐山西林。慧永找到刺史桓伊说:“慧远刚刚开始弘道,徒众就已经很广了,而欲来投奔者还很多,贫僧住所很狭小,不能安排慧远与我同住,请大人帮着想个办法吧。”
刺史也是佛教信徒,于是在庐山东为慧远建造龙泉精舍——东林寺。寺后高山耸立,寺前溪水如带,遥望东南紫气氤氲处便是香炉山,孤峰独秀,云影缥缈。唐代诗人杜甫有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寺周修竹含翠,林木凝烟,清泉环流,苍苔叠阶,白云随风入室,星月带露映窗。东林寺以后便成了佛教圣地,浔阳一带许多隐士,贤达名流都拜慧远为师皈依佛门。这其中就有“浔阳三隐”中的周续之、刘遗民。后来慧远与刘遗民等一百多人组织白莲社,可是独独不见陶渊明来入社。做为好友知已,刘遗民以为渊明先生不入社,不管是对白莲教还是对陶渊明无疑都是一大遗憾。慧远也希望陶渊明能加入白莲社。慧远由刘遗民介绍认识了陶渊明。慧远经常邀请陶渊明来东林寺做客,陶渊明也就成了东林寺的座上客,倍受尊敬。可是交情归交情,陶渊明就是不信佛。还有一个人那就是道士陆修静也是东林寺的座上宾同样不信佛。三个人信仰不同,却交流频频,期间还流传一段佳话:
慧远,人称:“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送客时不过虎溪,如果一过虎溪山中的老虎便暴啸——有一次陶渊明和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很开心,慧远送客时仍然谈兴正浓,过了虎溪三人都浑然不觉;忽然听到山虎长啸,慧远才觉得犯规矩,三人相视而笑,于是有了“虎溪三笑”之佳话。
入白莲社并非谁人都可以的,就连当时大名鼎鼎的谢灵运要入社都让慧远拒绝了。谢灵运与慧远交往颇深,他曾多次登庐山拜访慧远。谢灵运向慧远表示一心向佛。但是慧远以谢灵运“心杂”为由拒绝了谢的申请。对于那个不想入社的陶渊明却派人登门邀请。
刘遗民为此事专程登门拜访陶渊明。对于好友的诚意,陶渊明实在是不好拒绝;但又不愿委屈自己,于是就提了一个让慧远很难接受的条件。
陶渊明对刘遗民说:“仲思兄,您是知道的,我这个人贪杯;如果让我把这杯中之物戒掉,那可真是生不如死啊。慧远师傅能允许我喝酒的话……”
刘遗民打断了陶渊明的话:“贤弟,你这个要求可真是难以达到;谢灵运恳请入社都没得到师傅允许啊!”
“这可难啊!”陶渊明叹了口气,其实是内心松了一口气。
刘遗民说:“这样吧,我回去跟师傅说说。”
送走了刘遗民,陶渊明笑了笑心里想,再说说也没用,慧远怎么会答应呢?哪有允许和尚喝酒的?
孰不知,过了几天刘遗民又回来了。陶渊明见刘遗民满面笑容,喜不自禁,心里就有点犯嘀咕。
刘遗民说:“渊明贤弟,你猜猜怎么着?师傅同意了。我跟师傅一说,师傅半点没有犹豫,他说,陶先生嗜酒,就让他喝。他这个人六根清净,喝点酒还算什么?真没有想到师傅这样看重你。”
陶渊明用怀疑的目光盯着刘遗民。
“你看,这里还有师傅给你写的信。”
说着把信递给陶渊明。
陶渊明接过信,快速地读完了。慧远的信,情真意切,诚心感人。陶渊明再拒绝的话,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了。
“再过三天,是良辰吉日,师傅要主持全体社员立誓,师傅让我撰写了《庐山结社立誓文》,今天我带来了,还请您帮助润色润色。”
陶渊明接过文稿说:“仲思兄的大手笔我是要好好拜读的,润色就不敢了。”
“客气什么,我的文章怎敢跟你比呢?不是拍你的马屁,渊明弟的文章,别说是在浔阳,就是当今天下也没有几人敢跟你争风的。”
陶渊明读了刘遗民的《庐山结社立誓文》也赞不绝口:“好文章,文辞优美简约,文义丰厚深远。可惜我不相信什么西方极乐世界。”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期而至,望风遥集。彭城刘遗民、豫章雷次宗、雁门周续之、新颖毕颖之、南阳宗炳、张莱民、张季颖等,并弃世荣,依远游止。远乃于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共期西方。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庐山结社立誓文,晋刘遗民撰。”
白莲社举行立誓典礼这天,东林寺热闹空前,寺院内香烟缭绕,钟磬齐鸣。神远宝殿前,白莲池中朵朵白莲如蓝天上的白云。白莲池畔聚集着成千的白莲社沙门。其中有一百二十三人为学问僧,陶渊明还看到其中几个外国僧人。陶渊明想,慧远真有影响力,连外国僧人也加入白莲社。看看东林寺的主殿上面的牌匾写着四个大字:“神运宝殿”。看着四个大字,陶渊明就觉得好笑,他笑这些僧人,怎么就那么相信慧远呢?他最不能理解的是,刘遗民、周续之、雷次宗等人,这些人哪一个学问做得都很好,可是都迷信那个所谓的“西方极乐世界”。甚至就连慧远编造的那些滑稽可笑的故事刘遗民等都百分之百的信以为真。就说东林寺的大殿吧,别的寺院都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可是东林寺却叫“神运宝殿”,因为慧远选址结庐时,此处丛林茂密无法结庐,夜梦中神告诉他“此处幽静,可以栖佛。”接着夜里就狂风骤起雷雨大作。第二天早晨,慧远一看山岭夷为平地。夷平的山岭,吹倒的树木都成了建寺的材料。所以主殿被称为“神运宝殿”。这个典故刘遗民告诉陶渊明时是那样的虔诚认真;陶渊明只当作是一个骗人的故事,一笑了之。
立誓大典开始了,先有众僧礼拜无量寿佛像,然后慧远礼拜。慧远端坐台上,眼睛微闭,双手合十,嘴里念着谁也听不清的经文。慧远那幅神态陶渊明觉得有点装腔作势。行完膜拜大礼后,刘遗民领着众人宣誓,然后众人开始颂《无量寿经》。
好歹坚持到念完了佛经,陶渊明托辞拒绝了慧远的挽留,急匆匆地离开了东林寺。本来他是想在寺院里多住几天的,现在他担心留下后慧远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向他传经布道,甚至还要他跟众僧一起每天在经房里念经。
从东林寺回家后,陶渊明得了一场疟疾,治疗休养了很长时间才微有好转。五十多岁的人大病一场,很难恢复元气,身体也就日渐衰损。他也就不下地干重体力活了,在家里做些编织的手工活。
人到这时候关于生老病死探讨的也就多了。一想到生老病死,自然会想起跟慧远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慧远写了《形尽神不灭论》宣传净土宗的教义。本来陶渊明不与理会,你信你的人死了灵魂还在,你寄希望人有来世;这与我何干?可是慧远偏偏要陶渊明接受他的教义,陶渊明不喜欢跟他强辩,于是就写了《形、影、神》组诗来回应慧远。陶渊明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生就有死,人死不能复生,没有活神仙;有酒即醉,及时行乐,顺其自然。
陶渊明这种人生观给他的生活带来希望和乐趣,使他能够虽贫困而不沮丧,更加淡泊功名和利禄。这几年朝廷两次征辟他为著作郞,但是他都拒不就。著作郞是负责编修国史的,没有什么实权。朋友劝他应征上任,挣点薪俸养家糊口也可以;陶渊明却淡然莫视。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