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England.You speak English?”小约翰兴奋得快跳起,他渴望能与清国人正常交流。
当张应泉得知小约翰精通化学,心底暗想:此人有用。
晚上张应泉躺下后念叨着一首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一夜无语。
日照三杆,张应泉步出隆家客栈,一个大一点和一个小一点的身影出现,一粉红,一淡蓝。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张应泉脑中又闪出另半阙词。
“决定了,离开‘清倌楼’?”
我骗了干妈,说去杭州修琴。”她指了指身边的大布包“顺便回老宅住段时间,干妈雇了只船,我们就转了个弯,打扰少掌柜。”
“公子会修琴吗?”小丫的声音,问话有点突兀。
“会焚琴!”
白眼。
回到山镇,哥嫂开心了,这弟媳妇自己跟着来家了,还那么漂亮,什么?还是出自名门大家,连丫鬟都一并配齐了,好好好!按二哥的说法是:油多不坏菜。
张应泉安顿好项小姐后,立即招来大哥二哥,他要布置新的匠作方案。
首先是找人专门烧制焦炭,他解释了半天,木头可以成木炭,煤炭也可以成焦炭,木炭比木头好用,同样焦炭比煤炭更好用,找老炭翁,他们有办法,煤炭过几天就会大批的运到。
二是多准备钳锅,轮流上炉,提高产出,同时改燃焦炭,冶炼精钢。
三是多准备模具〈范〉,一次性铸件成形,减少锻打整形的时间,提高工效。
四是再招三个帮工,分工负责,流水作业。
“老三,你这是从那里学来的?”二哥好奇问。
“别问了,按本掌柜的要求办就行。”
“呃……”
煤炭大批运到,制焦炭摸索两窑后,没有问题了,按照少掌柜的布置,铺里有条不有条不紊地“流水作业”,张应泉乐了,事半功倍!
老张家的“三把刀”,又回归到鼎盛时期,人员少,质量高,产量更高。
理顺了匠铺后,张应泉又出妖蛾子。
一、改变匠铺工制,“七休一”,也就是干六天活,休息一天,有人问:为么是七天,五天或八天不行?张应泉笑而不语。
二、开识字班,所有学徒、帮工,晚上都要来参加学习,要求一年内学会二百个汉字,理解五篇古文经典,会写自家人和张家人的姓名。否则……。
教书先生现成的--项纤云。
其实在乡间,能去学手艺的人,都是人精,不笨。不花钱学识字,又能盯着别人家漂亮的小媳妇看,何乐不为?
大哥二哥,俩嫂子也参与了进来,多识几个字是好事,张家人本来就不封闭,还有镇上几个好热闹的后生也挤了进来,二十多人,满满一堂。
张家铁铺,从根上就与外界不一样。
项纤云来到山镇后,开始有点不适应,听了一首歌,坚定不移地留了下来。
张应泉觉得生活单调,一直想制一把吉他,后世他也经历过痛苦,人说:男愁唱,女愁哭。是那时弹练出一手好吉他。
现在做把吉他不难,铺里雇用的木匠手艺一流,也有上好的木料,但是他没法做琴弦,古琴弦怎么制的也不知道。
项纤云的古琴终于让他窥其究竟,原来是天蚕丝制成,于是他让木匠按他要求,用上好的古木制了一把吉他,并把古琴上的弦拆下来“借用”,捣鼓两天终于搞出动静了。
傍晚,山涧纤云飞渡,一天的忙碌松弛了下来,张应泉坐在石磨盘上,短发形象,抱着个大扁葫芦般的琴,说不出地古怪,他拨动琴弦,如行云流水,珠玉落盘,美妙的韵律,轻声吟诉:
道不尽红尘奢恋
诉不完人间恩怨
世世代代都是缘
……
人生短短几个秋啊
不醉不罢休
东边儿我的美人哪
西边儿黄河流
……
愁情烦事别放心头
项纤云听痴了,张应泉有多少故事?这种如吟如诉般的唱法,又是跟谁学得?有这种情怀的人绝非池中之物,真是迷一般的山镇。
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也罢!不走了,切莫渺渺茫茫来又回。
用后世的手段泡大清朝的妹,肯定是秒杀加绝杀。还让不让人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