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清朝的科举在皇太极时期就已经开始举行了。
清朝的科举制度仿照明朝,由礼部负责,分童试和正试。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然后才能参加正试。
正试考试的第一级是乡试,每三年一次。生员、监生、荫生、贡生、官生以及经考试合格的都可以参加。
和大人因为在咸安宫官学读书,所以可以参加这次乡试。
乡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七篇,第二场考论一篇,第三场考经史时务五道。考中后成为举人(和大人的老师,吴省兰就是个举人。),第一名称之为‘解元’。
英廉对和大人此次考试的期望是很大的,他知道自己这个孙女婿的底细,一个小小的乡试还难不住他。不过他还是不放心,考试前一个月,他将和大人叫到跟前,细心地加以嘱咐。
“我看你这些日子读书读得很勤奋,不知道你准备得怎么样了?!”英廉语重心长地道。
“祖父,我虽然很努力,不过近来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和大人的语气里透漏出隐隐地担心。
“怎么回事?!”英廉有些糊涂了。
“乡试的内容不外乎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我对八股文很是讨厌,一直学得不是很好。”和大人慢慢地道。
“你讨厌八股文?!此话怎讲?!”英廉皱起了眉头。
“八股文格式死板,首先的破题要说明题意,随后的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然后起讲开始议论,由人手引入正题,然后还有起股、出题,在有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束谷要说完意犹未尽的话,再由收结收束全文。这格式内同应该如何进行我虽然了解得十分清楚,但对于做这样的文章却一直没有兴趣。这种格式约束了人的思维,让人无法再框架里真正写出自己的想法,我无论怎样练习,都没有什么进步。”和大人感慨道。
“哎……”英廉叹了口气“那试帖诗呢?!”
试帖诗是乾隆二十二年后的乡试、会试才有的,是一种五言八韵诗,内容主要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内容。也就是说要充满正能量,宣扬红色精神。
“试帖诗我倒不担心,在官学的时候学了许多做诗的方法。”
“那就好,你的底子不错,这几年度了不少书,书法也不错,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文章内容再好,即便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倘若书法不行,仍是无法选中。你这年苦练的书法这次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英廉这番话似乎是在安慰和大人,其实他更是在安慰自己。
希望这次他真的可以顺利过关。
“祖父,我有一事要问。”
“你问吧!”
“科举考试中作弊现象严重,咱么不会吃亏吧?!”和大人提出了自己的疑虑。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之前在丑科殿试之后,乾隆爷就发现了其中的猫腻。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爷复查考生的卷宗,打开第一名的一看,考生:严本。卷子中有这样两句:‘人心本浑然也,而要必严办于动静之殊。’注意前半句的第三个字和后半句的第四个字,分明就是严本的名字。
乾隆爷不淡定了,又拿起第二名的王世维的卷子,结果卷子中竟有‘维皇降衷’的句子。第三名鲍之钟的卷子,卷中有‘包含上下’的句子,包即是鲍字的一半,又同音。到了第五名程阮那里,试卷里也说“成之者性也”,成与程同音。为什么这前几名的卷子里都含有考生的名字?!难道是巧合?!这样的巧合似乎也太巧了点吧?!
这是什么?!这是作弊!你们糊弄傻子呢?!
乾隆爷雷霆震怒,觉得自己的智商被无下限地侮辱了。一道旨意下去:叫军机大臣们连夜会审,我倒是要看看究竟谁这么大胆子,敢在老子面前搞这套把戏?!
结果不用多说,原来的第一、二、三、五名的卷子全都排在了末尾,乾隆爷顿感欣慰。
跟老子玩脑筋急转弯,你们还嫩点儿!
这件事情轰动朝野,也不知双规了多少高干,最后才渐渐平息下来。
其实乾隆爷这也是大惊小怪,作弊这种事情在我们华夏可谓是屡见不鲜。像这种作弊的方法,早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是我们玩剩下的了。
在明朝,作弊的招数由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种。
最初级的作弊方式,是夹带,所以明朝规定,进入考场时,每人只能携带笔墨,进考场就把门一锁,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考完才给开门。
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学们开动脑筋,比如把毛笔凿空,里面塞上小抄,或是在砚台里面夹藏,更牛一点的,就找人在考场外看准地方,把答案绑在石头上扔进去,据说射箭进去的也有,面对新局面,朝廷规定,毛笔只能用空心笔杆,砚台不能太厚,考场内要派人巡逻等等。
这是基本技术,更高级一点的,是第二种方法:枪手代考,明朝的同学们趁着照相技术尚未发明,四处找人代考,当然朝廷不是吃素的,在准考证上,还加上了体貌特征描述,比如面白,无须,高个等等。
以上两项技术,都是常用技术,且好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流传至今,且发扬光大,今日之大学,继承前辈遗志者,大有人在。
但真正有钱,有办法的,用的是第三种方法——买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