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弗兰克夫妇从她很小的时候就请名师教她多国语言,而中文是其中最着重教学的一门。
必竟唐碗是黄皮肤的亚洲人,弗兰克夫妇希望她对自已出生的国家能更多的了解一些,所以刻意在这上面下了功夫。
弗兰克夫妇收养唐碗的那一天,抱着她在三利福利院门前的那张合影,贴在家庭相册第一页。
因为曾动过心思想寻找亲生父母,照片上面三利福利院几个字她记得清清楚楚,就是为了有一天回到出生地,能一眼认出。
这个国华福利院跟三利福利院的大门外墙都很相似,可名字却完全不同,唐碗仔细辨认了一会儿,觉得脑子有点乱。
到底是她记错了,还是根本就是两所不同的福利院
“有什么事儿中午再办,都这个时候了,再不去集上就晚了”汪翠珍看看头顶日头,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看汪翠珍搂着唐碗松都不松,王碧华心里有些着急,“中午我还得回去带毛头”
“月春抱着孩子回娘家去了,你上哪儿带毛头啊”
“她回娘家没跟你说啊”
听几个女人七嘴八舌把今天看到朱月春带孩子出村的事说了,王碧华脸色黑了一层。
要么怎么说朱月春有心机呢
送小丫去福利院这破事扔她头上不说,人还出去避风头了,到时候村里议论起来,一推四五六,跟她一点边都沾不上。
这个年月,家里过不走把孩子送人的事不是一起两起,瞧谁家少了人,心照不宣的事儿。
可唐大壮是村里农机手,不光挣着工分还有补助,铁牛拖拉机开着,到哪里不是风风光光。
朱月春在队里当饲养员也拿着工分,喂了牲口闲时还能回家带孩子,更不说王碧华还是个劳力。
这一家子怎么都不像过不走的样子,别人送孩子说得过去,他家要是往外送,那说闲话的就不是一个两个了。
之所以明知是个黑锅还闷头背,是因为王碧华确实看不惯唐碗,觉得送走了也好。
小小年纪有时候做事跟小大人似地,一双眼睛盯着你,感觉啥也瞒不住似的,总让她觉得心里膈应。
最重要这事是朱月春牵线张罗的,一半担子也挑在她头上,王碧华这才鼓着劲把孩子领出来。
现在听朱月春自己跑回娘家去了,王碧华心里格外不舒服。
“走吧别耽搁了,越耽搁越晚”汪翠珍冲着开拖拉机的柱子喊了一嗓子,车立刻提起速度,把县政府远远抛到了后头。
王碧华坐在车上,没再吭声。
先去集上也行,到时候叫老头子拿个主意,看这事到底是个什么章程再说。
万通县不大,只有一条主干道,土路两头稀稀拉拉种着香樟树,树后是一排排的砖瓦房。
这些砖房都挂着诸如县政府、供销社、人民大队等字样,再往后就都是跟凤凰村一样的泥坯屋。
照片里的福利院就是红砖外墙,唐碗坐在拖拉机上瞪大眼睛一路从头看到了尾,都没看到跟刚刚国华福利院一样的房子。
难道万通县除了国华以外,真没有第二家福利院了吗
唐碗的心微微下沉。
“就这儿到了”
看到热闹喧哗的市集,大家都喊着叫拖拉机停下。
等大家都下了,汪翠珍才起身抱着唐碗往先下车的王碧华手里递。
自从唐碗会走路以后王碧华就没抱过她,看汪翠珍这么热情,只能勉强挤出笑伸手去接。
“哎,爱国就在前头啊你看,在路口呢这可是好位置,肯定来得早。”汪翠珍站在拖拉机上面望得远,一眼就看到在集上卖货的唐爱国。
“那你们转去,我找爱国。”王碧华正愁没个机会跟她们分开,顺着汪翠珍指的方向一瞧,赶紧抱着唐碗往那边走。
集上人多,王碧华走得又快,没几步就把汪翠珍她们闪不见了。
“妈,你怎么来了”
唐爱国刚卖了几个竹篓,手里捏着两块钱毛票,看到王碧华过来了,赶紧把钱往兜里塞。
王碧华左右看看,发现摊上只有唐爱国一个人守着,自己老伴唐有财不见人影。
唐爱国来集上卖东西向来少不了唐有财。
虽然唐爱国也学成了手艺,但唐有财到底是老把式,随便一个篓在手里摸两下,编得又圆溜又好看。
卖篓的集上有不少,可就数唐爱国这个摊生意最好,大家都冲着他这边有半成品篓子,方便改样式来的。
看到板凳边有个篓没编完,王碧华知道唐有财肯定在,眼睛滴溜溜往人堆里钻着找,忘了自己手上还抱着唐碗。
看到碧华抱着唐碗,还挺亲热的样儿,唐爱国表情就不好了。
“朱月春呢”
“回娘家去了,毛头也带走了。”王碧华没找见唐有财,听到唐爱国问朱月春,不耐烦地说。
“怎么不把小丫也带上好歹也喊她一声妈吧”
“你又不是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管过小丫”王碧华翻个白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