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时人比现在少,草滩、河滩、河沟等荒滩野地里有的是“食物”,粮食再少,他们也有的是对付春荒的办法。
可对于月月和王凤这两个下放户的主妇而言,如何让全家人吃饱,却是大难题。刚下放到农村的两个文化女人,当春荒到来时,面对两家人陷入无米下炊的尴尬境地束手无策。
在农村,一个家庭主妇的本事更多地体现在会不会“过日子”。
每年生产队分的极其有限的口粮,就是农民全家一年的食物,必须精打细算、细水长流,才能不饿肚子。家庭经济收入,则要靠养猪和养鸡。猪年底时卖给公家,就是一年最主要的收入,孩子的学费、全家的衣物、婚丧嫁娶等大的消费,全靠这卖猪钱。
鸡下的蛋,则卖给供销社,换来零钱买洋油(点灯的煤油)、洋火(火柴)、洋布(白布)和称盐等。农民平常吃的菜,主要靠每户不足一亩的自留地里自种的小菜。
于月月和王凤刚从城里搬来的那两三年,还不会持家过日子,有限的口粮总是不够吃。她们更不善种菜、养猪、养鸡,第一年的春季,就揭不开锅了。幸好李新河和李新民兄弟两家全力接济,佘文芳、佘文秀全力教她们持家的“本领”,才勉强渡过了春荒。
口粮本来就紧巴巴,受于月月和王凤两家拖累,李新河与李新民两家,在哪几年最大的难题,也是如何填饱肚皮。
李佑四人,在学校号称“李氏四兄弟”,在整个小学和初中,他们的学习永远是最好的。尤其是舒同,总是同年级第一名。这些民办老师都是本乡本土人,即使四兄弟偶尔缺课,民办老师们也很少找他们的麻烦。
李佑最爱干的事,是带着兄弟们找食物。
戽鱼、抓蚂蚱、掏鸟蛋、捉麻雀、粘知了、挖土狗子(苏北方言,知了蛹)、抓蛙子(青蛙,此处读hua,第三声)等等,只要是能吃的,几乎无所不抓,无所不精。
苏北农村沟渠纵横,那时,村里人都在忙着农业学大寨,农闲时社队村三级组织农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挖沟渠治盐碱。这些沟塘河汊,也就成了李佑四人的主战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戽鱼,是他们最乐意干的事。
在四家大人为填饱肚皮而斗争的关键时刻,玩童李佑和他的兄弟们,为这四家组成的大家庭战胜春荒,做了很大的贡献。
两个婶子磕磕绊绊、捉襟见肘般的日子,让李佑和他的兄弟们开始了行动。
李佑从很小时候起,就跟着小爷学会了看鱼、打塘、戽鱼的绝技。沟塘河汊众多,并非有水的地方就有鱼,并非所有有鱼的地方都能戽。哪里有鱼,哪里能戽,哪里值得戽,都有很多讲究的。
人都说贼不走空,从十一二岁开始,李佑戽鱼从来不走空。
开始,都是小爷农闲时,带着他们戽。于月月、王凤搬来的第三年,也是四家肚皮最饿的一年,李佑他们开始独自干了。第一次,他带着兄弟三人,到二道渠一个支汊里干了一个夜晚,将水戽光,却只戽了几斤刀鱼(苏北方言鲫鱼)。
李佑大为不解。根据他的水感,十几米长的沟段,水草茂密,水质较好,水下时有水湍流涌动,这里肯定有大鱼,最少应该能戽一二十斤鱼才对。他没放弃,第二早晨让舒同先将鱼送回去,一边请小爷李新民专程来一趟。
小爷来了后,背着手前前后后看了一遍说,“你没看错,有很多鱼,都在淤泥里。”
李佑恍然大悟,立即带着兄弟几人用脸盆扒淤泥,结果,从泥里扒出十来斤圆滚滚、活蹦乱跳的大泥鳅,七八条大长鱼(苏北方言,蟮鱼),更让人吃惊的是,还扒出三条大乌鱼(苏北方言,黑鱼),一条小的一斤多重,两条大的,都四五斤重。
抓两条大乌鱼时,四个孩子根本不是它的对手,小爷亲自动手,才将其捕获。五个人一直忙到午饭后,才将沟里的淤泥全部扒了一遍。然后,挖开两头的围堰,畅通水流。这是规矩,生产队、大队不反对村民围堰戽鱼,但你戽完必须拆除围堰,畅通水流。
干完时,小爷在沟边点起火,给他们烧山芋当午餐吃。李佑四人则将鱼全部用水洗干净,再洗净身上的泥水。吃山芋时,小爷满意地传授道:
“你看得很准,这里淤泥有一尺多深,草多,水好,适合泥鳅、长鱼呆。乌鱼来了没多久,你看到的水涌和湍流,就是乌鱼在捕猎。乖乖,这东西厉害着哪。刀鱼差不多让它吃光了,要不了几天,其它鱼也就让它吃光了。”
“乌鱼这么厉害,时间长了,鱼不就都让它吃光了么。那以后还有其它鱼么?”陈岚不解,担心地问。
“不会的。在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和被捕食,而形成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绿藻等。在淡水里,乌鱼等食肉鱼类,居于食物链高端。把其它鱼吃光了,它也得饿死。所以,总体上各类鱼类和其他水生物之间,要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
吃完午餐,李新民一边帮他们收拾家伙回家,一边说,“我说不太明白。回去让教授奶奶,有时间给你们好好讲讲生物学、食物链、生态平衡有关知识。”
几人打道回府,在村里引起一阵小轰动,很多人也到这条沟汊其它河段戽,果然基本没有戽到鱼。第一次出手,就戽了近三十斤,刚开始对他们很不屑的李新河,也不吱声了。虽然出于安全考虑仍然不支持,但也不明着反对了。
其实,他们夜晚在河沟里苦战的时候,李新河和李新民兄弟俩,在佘文芳和佘文秀两姐妹的逼迫下,曾两次专程来到这里,远远地陪他们一会。见水很小,没有安全隐患,才回去告诉各家,安心睡觉。
教授和陈老师两家,则比过年还要高兴,于月月和王凤按照佘文芳、佘文秀教她们的办法,将泥鳅收拾干净,用盐腌了后晒干。然后用泥鳅干煮雪里红菜干,当菜吃,果然美味极了,吃了很长时间。
受这次成功鼓舞,李佑他们一发不可收拾。那一年,他们戽的鱼,加起来有四五百斤,为家里渡过饥荒,立了一大功。。
最高兴的当然是两个家庭主妇于月月和王凤,孩子们隔三差五弄回来的食物,帮她们摆脱了一次次无米下锅的窘境。过年时,两人东拼西凑,给他们四人一人做了一身新衣服,以资鼓励。
李佑带着他们的兄弟们,玩得最过头的一次,是小学四年级的寒假时。进入蜡月,天寒地冻,村人都躲在挂着吊搭(苏北方言,一种挂在屋门上挡寒风的厚草帘)的屋内,围着火盆聊天、纳鞋底、缝补衣服、打牌。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lewenwu.cc。乐文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m.lewen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