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顶点小说网网biqu-g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一年的春天,田大突然对赶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上到兴隆街、下到陬市这段沅江流经的几十公里的区域里的江边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十几个大大小小的乡村和集镇,如果愿意,天天都有赶不完的场、看不尽的热闹。
可是田大喜欢的是到那些位置相对偏僻、山里人、或者打渔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去赶场。按照他的说法,山里人耿直,没有花花肠子,三句话不对就会动拳头;打渔的人一叶小舟、四海为家,天高皇帝远,因为出于戒心,身上总会带刀,遇上事当然也会好说好散,可是万一遇上不讲理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也是寻常之事。加上田大出门戴一*大大的草帽、还戴一副墨镜,穿得西服革履的,不自报家门,还很少有人能认出这位沅江老大。他会告诉我:我们就是要在这样赶场的时候惹事生非!
这是那个被评为水溪镇第一美女的田西兰的建议,我就恨死那个长得花容月貌、聪明透*、可是从一开始就成为我的死对头的中学女老师。虽然长得细皮**,看见就叫人心生怜悯,可是却把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关于没人惹事生非,就可以主动去惹事生非的建议就是她提出来的,那样匪夷所思的话田大却如获至宝,坚决照办。我又不能用拳头教训那个镇花,人家是田大的妹妹,又是一个从小娇生惯养、傲气十足的大小姐,田大自己都说从来没对他妹妹弹过一指头,我就更不敢打她了,用镇花的话说,那叫以下犯上,因为她是我姐姐。
郑河的马君如却不赞成那样的建议,她认为帝王将相一统天下的日子早已过去,英雄豪杰盛行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的社会虽然正在转型,可是方向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淡化思想政治领域,注重经济和财富;道德的氛围越来越变得不为人所重视,人与人之间因为亲情、友情、爱情的联系越来越变得淡漠,那种英雄不问出处、有钱就是老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所以,通过惹事生非、打架斗殴来提高我临阵攻防的功夫水平不如让我通过对资本的运作来尽快掌握经济的脉搏更有价值和意义。
其实让我在水溪惹事生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全镇的男女老少自然都认识田大,他自称是那个镇的守护神,比警察还要好使唤,只要他在家、只要他高兴、只要人家声泪俱下,他肯定会立马出动。就算是那个镇的人还不是全都认识我,街面上的那些小混混也不知道我是谁,有些和我差不多或者比我大的男孩子看见只有我一个人就会敢于应对挑衅。可是我名义上就是水溪中学的学生,又是一名很活跃的校篮球队的一名中锋,认得我的学生不少,有时候双方刚好摆好架势想一决高低,就会有人认出我来,自然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也是一种无趣,所以田大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众多的赶场上去。
其实我们每一次去赶场也不一定就完全是为了惹事生非,有时候就是纯粹做好事。
牯牛山的那个朱老头的儿媳妇是一个山里的女人,也是一个很勤快的家庭主妇。除了做饭、洗衣、孝敬公婆、照料孩子、还会扎鞋垫。我曾经对上山来玩的三个女子说过对那个女人的尊重,也说过一双鞋垫用一针一线表达女人对自己丈夫的一种眷恋之情,也有千言万语的意思。田西兰不以为然,趴在一台老式缝纫机上仅仅只是两个小时就给我和她哥哥一人做了一双鞋垫,虽然有些啼笑皆非,可是那个横不讲理的女子很喜欢那种感觉。
朱老头的儿媳妇在家里用山里到处可见的棕叶扎了一些蓑衣。在北方,蓑衣是用蓑草编织的,而用在南方,是用棕片缝成像衣服一样的雨具。因为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当衣服穿。***,山里一些极贫人家,十七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这是真的。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下雨的时候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棕片编制的比较简易的蓑衣,因为比较薄,遮雨效果差。由于化纤产品的出现,用塑料薄膜制成的轻便实用、便于携带和收藏的雨衣逐渐代替了蓑衣。蓑衣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用得越来越少了。
到我上牯牛山的时候,蓑衣基本上已经绝迹,可是田大对那种又重又笨、还喜欢掉毛的蓑衣赞不绝口,还自报奋勇的要求带下山去销售。其实根本没他什么事,上班车离开牯牛山的时候是我将那一大捆蓑衣搬到车*的行李架上的,到了郑河又是我一件件扛进望江楼的,**的女老板差点没笑死:老大,做点好事行不行?这样的东西现在哪里有人要?
田大回答得很轻松:答不答应卖是我的事,卖不卖得出去那不关我的事。嫩伢子在人家家里被人家好酒好饭的给**着,全家人早就把他当自己人了,看了就叫人眼红。难道不应该帮人家做些微不足道的事吗?
于是每当轮到郑河赶场的那一天,我就会把那些蓑衣摆到望江楼的街边叫卖。可惜由于大多到这里赶场的不是十里八乡的农户就是摆摊设点的商贩,前者司空见惯,后者忙着生意,对这样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一连几次赶场下来,连问的人都没有,我就有些绝望了。后来田西兰说是看着我一筹莫展的有些可怜,就抽了个时间到郑河去转了转。